155-8998-2513
 
 

扫一扫加微信

155-8998-2513

通知通告

校园通知     校园活动    

孩子升入高中阶段后,新高一家长要怎样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?
2025/08/25

  新高一家长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,核心目标不是 “提前定好目标”,而是搭建认知框架、积累有效信息、引导孩子共同探索—— 毕竟高中三年孩子的兴趣、特长、成绩会动态变化,过早 “锁定” 反而可能受限。以下从 “信息获取渠道”“大学了解维度”“专业认知重点”“结合孩子的落地方法” 四个层面,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:


一、先找对 “靠谱信息源”:避免被 “小道消息” 误导

  家长首先要区分 “官方权威信息” 和 “非官方参考信息”,前者是基础,后者用于补充视角,避免依赖单一渠道导致认知偏差。


1. 官方权威渠道(必看,信息最准确)

  • 教育部及教育考试类平台

    • 「阳光高考网」(教育部唯一指定高考招生平台:https://gaokao.chsi.com.cn/):
      可查全国所有大学的招生章程、专业设置、历年录取数据(分省分专业分数线)、特殊招生政策(强基计划、综评等),是 “信息基准线”。

    • 「中国教育在线」高考频道:补充阳光高考网的细节,比如各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、学科评估结果汇总。

    • 「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」(教育部官网可查):明确哪些大学、哪些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方向,比单纯看 “985/211” 更贴合当前学科实力。

  • 大学官方平台

    • 目标大学的「本科招生网」:最精准的学校信息,比如某专业的 “培养方案”(学什么课程、实践环节有哪些)、师资力量、实验室资源、国际交流机会。

    • 大学的「院系官网」:比如想了解 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”,直接看该大学 “计算机学院” 的介绍,能知道专业侧重(是偏人工智能还是偏软件工程)、毕业生去向(读研 / 就业的具体企业 / 院校)。

    • 大学官方公众号 / 视频号:比如 “清华大学本科招生”“北京大学招生办”,会发布校园活动、专业解读、学长分享,更鲜活地展现校园文化。

2. 非官方参考渠道(辅助理解,需甄别)

  • 纪录片 / 科普视频:适合带孩子一起看,建立对专业的 “感性认知”。

    • 比如了解医学:《中国医生》《人间世》(看职业场景);

    • 了解工科:《大国重器》(看工程应用);

    • 了解人文社科:《典籍里的中国》(看专业与文化的关联)。

  • 靠谱教育类公众号:比如「高考直通车」「掌上高考」(汇总政策和数据)、「大学情报局」(解读大学特色专业,比如 “哪些大学的‘隐形王牌’专业比热门专业更强”)。

  • 学长学姐访谈:通过亲戚朋友联系目标大学的在读生,问真实体验(比如 “某专业的课程压力大吗?”“学校的就业指导到位吗?”),避免被 “宣传话术” 误导。

  • 职业体验活动:如果有机会,带孩子参加企业开放日、博物馆研学(比如学历史可去考古博物馆)、行业讲座,让孩子直观感受 “专业对应的职业场景”。


二、了解大学:不只看 “排名”,更要看 “匹配度”

  很多家长习惯先看 “大学排名”,但排名(如 QS、US News)侧重学术声誉或国际化,不一定适合高考志愿填报。更重要的是从 “孩子适配性” 出发,关注以下 5 个核心维度:

了解大学与孩子的适配性_Sheet1.jpg

三、了解专业:避开 “名称陷阱”,聚焦 “内核与前景”

  家长最容易犯的错是 “凭专业名称想当然”(比如认为 “生物医学工程” 是医学类,实际是工科),或 “盲目追热门”(比如现在的 “人工智能”,但孩子数学不好可能学不懂)。了解专业要抓 “三个核心”:

1. 先搞懂 “专业内涵”:学什么、能做什么?

  • 看 “培养方案”:去大学院系官网查目标专业的 “培养计划”,重点看 “核心课程” 和 “实践环节”。
    比如:

    • 同样是 “经济学”:有的学校侧重 “理论经济学”(学政治经济学、西方经济学,适合读研),有的侧重 “应用经济学”(学金融、国际贸易,适合就业);

    • 同样是 “自动化”:有的学校偏 “工业控制”(对接工厂自动化),有的偏 “机器人”(对接 AI 行业)。

  • 避开 “名称陷阱”:这些专业容易被误解,提前查清楚:

    • 「生物医学工程」:工科(学电子、机械、计算机,做医疗设备研发)≠ 医学(不能当医生);

    • 「信息与计算科学」:数学类(学数学分析、算法,偏理论)≠ 计算机类(不是学编程开发);

    • 「食品质量与安全」:工科(学食品检测、加工工艺)≠ 营养学(不是做营养师)。

2. 再判断 “就业与前景”:不是 “热门就好”,而是 “适合才对”

  • 区分 “短期热门” 和 “长期需求”

    • 短期热门:比如某一年因政策火起来的专业(如 “区块链工程”),可能几年后需求饱和;

    • 长期需求:比如 “临床医学”(人口老龄化需要)、“师范类”(教育刚需)、“集成电路设计”(国家卡脖子领域),这类专业就业稳定性更强。

  • 结合孩子的 “学科优势”

    • 理科强(数学、物理好):适合工科(计算机、电子信息、机械)、理科(数学、物理、化学);

    • 文科强(语文、英语、历史好):适合人文社科(汉语言、法学、新闻)、经管类(会计学、市场营销);

    • 动手能力强:适合应用型专业(护理学、工程造价、口腔医学技术)。

  • 查 “行业趋势”:参考《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《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》,了解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(如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),这些领域对应的专业(如微电子科学与工程、生物制药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)未来机会更多。


3. 关注 “专业的 “限制条件”:避免 “踩坑”

  • 身体条件:比如医学类专业(临床医学、护理学)通常要求无色盲色弱、无传染病;飞行技术专业对身高、视力有严格要求(看学校招生章程)。

  • 选科要求:新高考省份(如 “3+1+2”“3+3”)中,很多专业对选科有明确要求(比如 “计算机类” 必须选物理,“临床医学” 必须选物理 + 化学),新高一家长要提前了解本省选科政策,避免孩子选科后发现 “想报的专业不能报”。


四、落地方法:新高一不用 “急着定目标”,但要 “开始探索”

  新高一距离高考还有 3 年,核心是 “陪伴孩子一起试错、筛选”,而不是家长单方面 “定计划”。可以分 3 步做:

1. 第一阶段(高一上):广泛 “扫盲”,激发兴趣

  • 带孩子一起看纪录片、逛大学(比如周末去本地的大学校园转一转,感受氛围)、参加行业讲座,让孩子对 “大学是什么样”“专业有哪些类型” 有初步认知;

  • 每周花 10 分钟和孩子聊 “职业话题”:比如 “今天看到新闻里的 AI 医生,你觉得这个工作需要学什么专业?”“如果让你选一个能帮到别人的专业,你会选什么?”,不评判对错,只引导思考。

2. 第二阶段(高一下 - 高二):结合 “分科 / 选科”,缩小范围

  • 如果是分文理的省份:文理分科后,聚焦对应科目的专业(比如选理科,重点看工科、理科、医学;选文科,重点看人文、经管、法学);

  • 如果是新高考选科:根据孩子的学科优势选科(比如孩子物理好、化学弱,就避开必须 “物理 + 化学” 的专业),同时初步筛选 2-3 个 “感兴趣的专业方向”(比如 “计算机”“师范”“医学”),去查这些专业的选科要求,确保选科不踩坑。

3. 第三阶段(高三):深入研究,动态调整

  • 结合孩子的模考成绩,确定 “保底、稳妥、冲刺” 三档大学,查这些大学的具体专业录取数据;

  • 带孩子一起看目标大学的招生宣讲会(每年 9-12 月,很多大学会去高中做宣讲),直接向招生老师提问(比如 “某专业的保研率是多少?”“转专业政策是什么?”);

  • 最终志愿填报前,再确认一次专业的 “培养方案” 和 “就业情况”,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决策失误。

最后提醒:避免两个 “误区”

  1. 不要 “替孩子决定”:家长的角色是 “提供信息、引导思考”,不是 “包办选择”。比如孩子对生物感兴趣,家长不要因为 “生物就业难” 就强行让孩子学计算机 —— 兴趣是长期学习的动力,强行压制可能导致孩子大学厌学。

  2. 不要 “过度焦虑”:高一阶段不用精准到 “某所大学某专业”,只要搭建好认知框架,后续根据孩子的成绩和兴趣调整即可。过度焦虑反而会给孩子压力,影响高中学习状态。


  总之,新高一家长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,本质是 “为孩子的未来搭建信息桥梁”—— 让孩子在高中三年里,不仅能学好知识,还能清晰地知道 “自己为什么学”“未来能往哪走”,这才是更有价值的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