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5-8998-2513
 
 

扫一扫加微信

155-8998-2513

通知通告

校园通知     校园活动    

勿忘九一八!
2025/09/18

  1931年9月18日,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,诬陷中国军队所为,随后炮轰东北军北大营,悍然发动“九一八事变”。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,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。短短四个多月,东北三省全部沦陷,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。这场灾难不仅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创伤之一,更以铁证警示后人:落后就要挨打,忘战必危。


一、血火淬炼的民族觉醒

  事变爆发后,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抗战号召。9月19日,中共满洲省委发表《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》,成为二战史上受侵略国家第一个正义宣言。东北抗日义勇军、抗联将士在极端困境中浴血奋战,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“挽臂投江”,彭雪枫将军在前线写下“一切为着党的事业”的绝笔信,佟麟阁将军高呼“个人安危事小,抗敌事大”血染疆场。这些英雄用生命诠释了“宁为战死鬼,不做亡国奴”的民族气节。

  值得关注的是,近年来通过技术手段修复的历史影像(如日军伪装巡查铁路、动用240毫米榴弹炮攻击北大营的画面),让公众更直观地触摸到事变的残酷性。沈阳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的展陈升级,将静态史料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,观众可通过场景复原、互动装置等感受14年抗战的艰辛历程。


二、历史记忆的多维传承

  每年9月18日,全国多地都会举行撞钟鸣警仪式。沈阳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的14响警世钟,象征着14年抗战的苦难与抗争;济南等地的防空警报试鸣(2025年9月18日10:00-10:31),则以声浪唤醒全民历史记忆。教育系统通过主题升旗仪式、红色微课堂等创新形式,将历史教育融入日常。

  学术研究也在持续深化。最新成果揭示,日本外务省在事变前通过铁道交涉、土地商租权等议题蓄意制造冲突,其对张学良认知的转变直接触发了战争。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的《“九一八”事变实录》,从满铁史料中精选200余幅珍贵图片,图文并茂地还原日军侵略轨迹。


三、和平愿景的现实映照

  在济南,山东博物馆的“山河铭记——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”,通过330余件文物和400余张历史影像,全景展现军民抗战历程。展览中,朱德、彭德怀签署的平型关大捷报捷信函与日军汽车残骸形成强烈对比,无声诉说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。这种“线上传播+线下体验”的模式,让历史记忆突破时空限制,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纽带。

  习近平总书记在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》一文中强调:“历史无法改变,但未来可以塑造。铭记历史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。”当前,全国中小学推行的“铭记历史守初心”主题活动方案,通过国旗下讲话、抗战小英雄故事会、“我想对祖国说”留言墙等形式,引导青少年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日常行动。正如沈阳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的警示钟铭文所言:“警钟长鸣,勿忘国耻;振兴中华,吾辈自强。”

  今日之中国,已非1931年之中国。但历史的镜鉴从未如此清晰——唯有以史为鉴、居安思危,方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。当防空警报再次响起,让我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,更要坚定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的信念,以民族复兴为己任,让历史悲剧永不再现。